
读《西游记》有感(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西游记》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西游记》有感1《西游记》这本书,一定有许多人所看过,而且其中的道理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只要细读这本历史名著,就会明白其中的精髓。
在唐僧取经的路上,有着四位弟子来保护他:大师兄孙悟空,是天上的齐天大圣,拥有着一双火眼金睛,能看透世间的险恶,并能正确的判断是对是错,一路上主要护送着唐僧,还帮助唐僧解决一个个盼望着吃唐僧肉的残忍的妖怪;二师兄猪八戒,曾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为犯了错,变成猪的模样,好吃懒做,遇到一些会变身的妖精就动心了,经常在孙悟空打死变成人的妖精的时候向师傅唐僧告状,挑拨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三师弟沙悟净,是天上的卷席大将,因为犯错了事被贬到人间,遇到唐僧前是吃人肉的妖怪,遇到唐僧后,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取经,自己的武功还不如猪八戒,是主要找大师兄或二师兄帮忙救回师傅唐僧;白龙马小白龙,由于不小心吃了唐僧的马,被迫成为唐僧的新马,武功比猪八戒和沙悟净的武功高。
这师徒五人,其中大师兄孙悟空就像生活中的勇气和机智,只有机智才能分辨是非,并且只有勇气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二师兄猪八戒就像生活中的懒惰和懦弱,每天懒惰,并不知道别人的辛苦和用心。遇到危险时,就试着用借口来躲避自己的错误;三师弟就像生活中的不自信和内向,在唐僧被妖精抓住的时候,他并没有自己去应对,而是去找猪八戒或孙悟空,说明他对自己的武功并没有太多的自信,其实他完全可以与妖精抗衡到孙悟空或猪八戒到来并救出师傅,如果他对自己多一点自信,也许孙悟空和猪八戒就不会那么费劲了;白龙马小白龙就像生活中的技巧,技巧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却又经常忽视它,就像西游记里的白龙马,虽然不起眼,可又十分重要,总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师傅唐僧在生活中就像生活中的睿智和天真,唐僧天真的性格,让自己差点羊入虎口,成为妖精的食物,而且还一次次误会孙悟空的良苦用心,但最后还是用了自己的智慧取得了真经。
正是《西游记》的作者用笔创造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让他们的精神永恒!
读《西游记》有感2《西游记》,洋洋洒洒写了整整一百回,其中干货不过二字:“取经”。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眨眼就能在大唐与雷音寺间溜个来回,即便是沙僧、八戒,虽然笨点儿,但也是腾云驾雾、日行千里的人物,让他们去,也可“谈笑凯旋还”。可到头来,就是一个唐僧将事情弄得曲曲折折,非要受尽九九八十一难,历时一十七载,且取回来的还是一部“残经”。
唐僧这人,有没有本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位“领导”一到,徒弟们除了要为他配备一匹白马,还要干“挑子”“前马”“警卫”之类的活儿,而且只能追随左右,靠着两片脚底板儿,一步一步往前蹭。慢一点儿累一点儿倒也无妨,徒儿们既然投身于取经事业,就得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可就是因为有了唐僧,就招来了妖魔鬼怪垂涎三尺,它们耍花招设诡计争吃唐僧肉。为了保护唐僧,徒儿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流血负伤也无妨,只要“领导”心里明白,就值。可是,唐僧不辨美丑,不识人妖,且自以为是。你打了真妖,非但无功,反而有罪,他念起紧箍咒,疼得你遍地打滚,还翻脸不认人,把你赶回老家去。
我转念一想这事也怨不得唐僧,他就这水平,就这么不济,没辙,主要责任恐怕在如来、观音身上,用人不当,或者是故意如此用人,经增添险阻和劫难,从而更显事业伟大。其实他们这么做,也有他们的道理:其一,唐僧这人稳当,不会惹是生非,能忠实执行领导意图,不会另搞一套;其二,唐僧与如来之关系非同寻常,唐僧前世名谓“金蝉子”,乃如来的二弟子,只因他不听说法才被贬,转世东土。尽管如此,唐僧毕竟是老部下、老关系了。取经之事,一旦成功,便修成正果,得道成仙,此等好处怎能让那刁滑的猴儿、呆傻的老猪、愚闷的沙僧白白拾得?其三,对不安分的猴儿,放心不下,怕他再闯出什么乱子。于是既要利用他的本事,又要拿紧箍咒管束他,此事让唐僧负责监督执行,万无一失。如此,徒弟露了脸,师父也有功。唐僧有了功,如来也就获得了识才有眼、教徒有方、指挥有力的名声,因而也就能和这个故事一样流芳百世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西游记》是不能没有唐僧的,有了唐僧才有“戏”。我只是希望在生活的舞台上少上点“唐僧戏”,少一点让“唐僧唱戏”的人。
读《西游记》有感3拿出那本在书架上已微微发黄的《西游记》,爱不释手。没翻开几页,随着吴承恩爷爷的精彩描绘,就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吸引住了。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敢与玉皇大帝斗,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敢与妖魔鬼怪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敢与一切困难斗,决不退缩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满身毛病,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可是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重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确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只要我们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读《西游记》有感4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上下有着5000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礼貌古国之一,所以,中国的历史,是不能不了解的,如要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不能不读的。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包括:《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四部书,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其中以《西游记》是我的最爱。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小说,它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它运用简便明快,幽默诙谐的语言,塑造出神通广大,敢于反抗的.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在这一部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沙和尚。
他与世无争,任劳任怨,虽然在故事中他的情节不多,可是如果没有他的话,这个故事就无法进行了,当孙悟空,猪八戒外出打怪的时候,就需要他来保护师傅;当孙 ……此处隐藏5847个字……地善良。
取经路茫茫,师徒五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只为了取得真经。这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更加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走十万八千里路,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他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细细读下去,我似乎明白了:玄奘身上背负了整个唐朝的兴衰,以及唐太宗对他的殷切期望,而更多的是自己对佛教的虔诚,使西行的念头和决心更加坚定。
师徒五人,固然各有各的优点,但其中,我最喜欢的却是白龙马。论实力,白龙马应该比唐僧其他几个徒弟稍逊一筹,但他却“背负”着全队的重任——驮唐僧。现回看全书,他有哪一次喊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他默默地驮着唐僧,足足完成了十万八千里的路!在关键时刻,他还是团队的“调和剂”。在孙悟空被师父赶走,唐僧被陷害为妖,沙僧被捉,八戒又力战不过的危急情况下,是白龙马挺身而出,让八戒去找孙悟空救命,自己则去为八戒争取时间。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由自己铺成的阳关大道,亦或羊肠小径,全靠自己走下去。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
茫茫取经路,故虽述幻恍惚之事,亦美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师徒一行五人,历经十多年,出生入死。在一次一次历险脱险中,更见唐僧的心地善良,行者的天资聪敏,八戒的性格温和,沙僧的忠心耿耿。
沙僧挑着担,八戒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雨雷电任叱咤,一行人一路豪歌向天涯。”心怀梦想,只要坚持不懈,无论多久,无论多远,我们终会到达属于自己的“天竺”天堂。作者:严彦
读《西游记》有感13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长篇章小说,这部小说主要记叙了唐僧师徒四人自贞观十三年离开东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拜佛求经、修成正果的故事。我惊叹于吴承恩那丰富的想象力,孙悟空的直率急躁、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和尚的忠厚老实、唐僧的慈悲善良却又昏庸顽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悄然跃在纸上,令人百读不厌。
我曾惊羡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潇洒、变幻多端的奇妙,但我更敬佩的是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取经路上,妖魔鬼怪数不胜数,降妖除魔的功劳也数他最大。每次唐僧被妖怪掳走,猪八戒嚷着要分行李,沙和尚大多时候也在一旁无奈地唉声叹气,只有孙悟空辗转打听师父下落,与妖怪斗智斗勇,不断去找别人帮忙,直到救出唐僧,才继续赶路。
唐僧的是非不分、昏庸顽固曾令我多次叹息。他不辞劳苦,不畏艰险,意志坚强,慈悲善良。是一个虔诚执著的佛教徒,在取经的过程中坚定,从不懈怠动摇,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屈服,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终成正果。但却不听从孙悟空的劝告,屡次误入魔口。
最忠厚的是沙僧,他不像孙悟空一样急躁,也不像猪八戒一样好吃懒做,更不像唐僧那样是非不分,他忠厚老实,一心想取到真经,令我感叹不已。
猪八戒,他好色好吃好玩,贪婪懒惰,所以得名“八戒”。他遇到困难时,只想着退缩。当他取得真经时,还埋怨佛祖师父、师兄都成佛,就他得了个“净坛使者”,读到这儿,我不禁哑然失笑。
《西游记》让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考试、升学、应聘……又何尝仅仅是九九八十一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了成功的基础,继而摘到成功的果子。唐僧师徒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是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得以成功,这又让我懂得了想要办成、办好一件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
读《西游记》有感14“刚翻过了几座,又抓住了几个妖,妖魔鬼怪怎么它就那么多……”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我的眼前就好像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师徒四人那一路坎坎坷坷去西天取经的画面…
我们能想像到,当时唐三藏受唐玄宗李世民的委托去西天取真经,要承受多大的压力,要面临多少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果失败,不仅会受到其他僧人的白眼,失去皇上对他的信任,还极有可能被砍头。尽管有这么多的难处,况且路上又凶险万分,整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其中不下五十难都差点要了他的命,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了下,取得了真经,将真经带回给了大唐皇帝李世民。
相传唐僧在取经时曾穿过沙漠,在穿过沙漠的时候唐僧他也从没有半点懈怠,可见他的意志多么坚定,如果没有超于常人的意志,恐怕他早就渴死在沙漠当中了,可能换了普通人,就只会仰天长啸:“啊!神啊!救救我吧!”
第一次出现幻境的时候,他看见一座奔跑的绿洲,他追了半天,发觉是幻觉,赶快坐下调整。一会儿幻觉就消失了,如果他不及时醒悟,那么他肯定会累死了,所以他这一次成功拯救了自己的性命。
第二次出现幻觉时,他发现天忽然暗了下,一座大门从天而降,上面带着火,接着一个个恶魔从地里爬出,在他附近搭了个火堆,围着他跳舞,虽然一个接一个恐吓他,但是他并没有太恐慌。他镇定自若的走了出去,朝着天空大喝一声,幻觉立马消失了。
正是这数不清的挫折,让唐三藏积累了很多经验,再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取得了真经。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物,比如越王勾践,虽然也经历了许多挫折的考验,但是他并没放弃,卧薪尝胆,最后终于打败了吴王阖闾,用自己的实力印证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
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打击。有挫折并不是坏事,它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更好的完善自己,有挫折才能成长,才能提高。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被对手打败,但不要气馁,只要找出不足,改正错误,终有一天你会超越他。挫折是横在我们脚下的基石,勇敢地去翻越它,你就会看到最美的风景——成功。
读《西游记》有感15我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西游记》这个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爸爸每天晚上在我睡前都会给我讲两到三本《西游记》连环画,后来我又看了好几遍动画片。很多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最厉害,本领最高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大部分的妖怪都是他打败的;他最聪明,虽然有时候有点调皮,但他总能在遇到困难时想出好办法;他最勇敢,无论妖怪有多厉害,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保护师傅。
虽然孙悟空很厉害,但是他也有无法独自打败妖怪的时候,需要猪八戒和沙和尚的帮助,三兄弟齐心协力,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我本来最不喜欢唐僧,因为他很烦人,就知道去取经,自己没有什么本领,还总是冤枉孙悟空,给他念紧箍咒。但是后来爸爸妈妈跟我说,虽然唐僧很烦人,也没有本领,但是他要去西天取经的态度最坚决,意志最坚定,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唐僧师徒四个在能力性格等方面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在取经团队里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九九八十一难面前,靠不断奋斗终于取得了真经,实现了梦想,获得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