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摩活动心得
教学观摩活动心得120xx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十三届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王松舟、林欣等十六位专家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收获很多。参加工作二十五年第一次置身于全国优秀课堂教学中,亲眼目睹各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不仅让我连声赞叹,更使我终身难忘。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
一、对新课程的思考
本次活动,聆听了南京吴教授《谈语文素养及其培养》的报告,使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诠释,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持久发展的空间。
二、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听了王松舟、林欣等几位专家教师的示范课后,我感触颇深。几位教师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互相交流、或展开想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课堂上处处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松舟的《望月》,林欣的《东施效颦》两节课设计思路完全不同,却是一样的精彩,一样的引人入胜,令人惊叹。然而认真反思,却又发现两节课的设计又同样都是抓住重点段而引领全篇,构思巧妙,处处都是亮点,学生学习积极热情,真正做到了教学的无痕无为。
三、对人生的思考
我1984年毕业于铁岭师范学校,20xx年以前,分别任职晨光小学、前进小学,由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家长的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使我对工作态度产生懈怠感,心理上安于现状。自20xx年,西丰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我的工作地点被调整到东方红小学。进入新的环境,东方红小学浓浓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学校领导对教研和课改的重视,深深地感染了我,同时唤醒了我对事业的渴望与追求。今年11月在学校精心安排下,我与其他九位教师一同参加第十三届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活动,这次学习让我难忘,再一次燃起了我投身教育的激情,认识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积极进取,用阳光的心态对待工作,用广阔的胸怀善待一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提高自我,让东方红小学辉煌的明天也有我的一份贡献,那时我会骄傲自豪的说:“我是东方红小学教师”。
教学观摩活动心得2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前不久有幸跟随肖校长到宜兴外国语学校参加了苏、浙、鲁初中名校课堂文化论坛暨教学观摩活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我们聆听了江苏宜兴外国语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浙江鄞州实验中学三位校长精彩的报告;他们分别介绍了本校课堂模式文化建构的思考与实践。我们聆听了原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关于“从洋思到永威”的学术讲座;我们还观摩了江苏宜兴外国语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浙江鄞州实验中学三所学校的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
这次活动时间虽短,但我的感触很深。这三所学校带给我的感受是他们在真心真意抓课改,扎扎实实求高效,群策群力创特色。江苏宜兴外国语学校的“参与式教学”,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浙江鄞州实验中学的“预习汇报制自主学习”,在三节观摩课上得以充分展示。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于娜老师在《最后一刻》(法国都德)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整节课主要围绕“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物形象,掌握了小说主题。整节课堂老师的讲话不超过十分钟,全班四十多人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思维,都得到了发言的机会,最少的小组发言次数达到十一次,学生的自主性得到真正体现。浙江鄞州实验中学的俞志清老师在《老王》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预习汇报制自主学习”的方式,整节课始终围绕“我的疑惑”展开,学生边质疑边释疑边分析人物形象,老师只是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本,挖掘文本;整节课堂学生主动质疑达二十多个,所有疑问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解决。宜兴外国语学校的史卫勤老师在《父母的心》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参与式教学”方式,整节课始终围绕“大家的困惑”展开讨论,全班学生参与率高达100%。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探究,把握了文章主旨,受到了情感熏陶。
纵观这三节课,我认为他们的共性有一点:把课堂真正地给学生,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主阵地。
结合这次活动中的启示,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想谈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点肤浅的认识:三个“结合”。
一、知行结合
知,即课改中的思想认识;行,即课改中的实践活动。我们要有下决心搞课改的认识,要坚信唯有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今,靠拼时间、搞题海战术已然行不通,这些道理谁都懂。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确实有不少老师注意到这一点,正在为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而探索着、实践着,做到“知行结合”;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部分老师嘴里喊着“课堂教学改革”,喊着“教学案一体化”,喊着“高效课堂”,而行动上疏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课堂效率低下,课后加班加点,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只顾所谓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学生的长远发展。
本学期,我校教学处统一了教学案一体化的格式。刚开始,曾有一些语文老师认为这种格式只适用于理科的教学,不适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语文学科课堂的教学恰恰需要“自主学习”这一前奏,只不过我们老师更加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引导学生怎样“自主学习”;若这项工作做好了,那么我们的“探究活动”就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我在讲鲁迅的《社戏》一文时,花了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他们分别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这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效果良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了小说人物形象,梳理了故事情节,掌握了小说主题。在没有更好的励才课堂教学模式之前,我愿与各位语文老师一起静下心来,做到“知行结合”,一起为学期初 ……此处隐藏17971个字……较高的讲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由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z老师主讲的《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和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教研室z主讲的《汉语形象观照下的阅读教学》两场讲座。他们为我们今后的语文备课指点了迷津。
从事语文教学这么多年了,最让我头疼的还是作文教学。每到布置周记时,看到孩子们那紧蹙的眉头,一脸的无奈,我也时常感到爱莫能助。当前孩子作文的一大现状问是语言基本功不强,词汇不丰富,怕写作文,没内容写或记流水账、写不具体、文理不通。针对这一现象,z老师为我们指出了习作教学的另一条途径:听写作文。顾名思义,听写作文就是教师读,学生写。尽管他更适合于习作起始阶段的中年级,但对于我们高年级同样适用,尤其是我们后进生的作文指导。听写作文把听、说、写、改有机的结合起来,其中有听说能力、理解能力、修改文章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他降低了习作难度,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再说,听写的范文大多出自他们同龄人之手,更令他们感到亲切熟悉,而且能激活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培养后进生习作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我们能结合习作要求,隔三差五的进行集积累、感悟、运用于一身的听写作文练习,帮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很快的上升一个层次。
总之,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赢在课堂,让我们从备课做起;赢在课堂,让我们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做起。
教学观摩活动心得14上周五有幸到美丽的xx参加了“凤凰走进宿迁”的交流研讨活动。此次活动主题是“同课异构”,就《珍珠鸟》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自三个不同城市的名师和语文的学科带头人分别就自己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三节竞相开放的课堂,可谓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现就个人的点滴收获汇报如下:第一节课执教者是我们宿迁本土的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xx。
整节课,胡老师以抓基础,重实效为目标,开头就以生字词的填空为引入,检查孩子的基础掌握以后抓住“你认为文中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拎出“信赖”一词,让学生去文中找出体现珍珠鸟如何一步一步信赖“我”的?就这样把课文的重点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胡老师以脉络的形式,教学学生去仿照第一步的总结,概括出珍珠鸟的活动范围如屋里乱飞、蹦到茶杯、轻啄笔尖等等,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的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且整节课胡老师都在提醒学生边读边思考,还为学生如何概括,送上三句话,捡大不捡小,捡多不捡少,捡中不捡轻。概括的多好,指导得多细致,真得凸显领军人的素养,值得学习。
第二节课是盐城市射阳解放路小学的xx老师为我们执教的。她独具匠心,设计了角色的互换,让孩子学会如何把作者的口吻变成珍珠鸟自己的叙述。在转换中,虽然孩子有些困难,可能以前没有这样的训练过,但是周老师还是很耐心地指导,孩子在学习中还是学到不少的收获,知道如何准确地把意思转换成功,作为听课者也学了不少。例如“它竟然蹦到我的茶杯上”这一句换了以后,珍珠鸟自己就不奇怪了,自然那“竟然”就不存在了。
第三节课是苏州的名师兼教研室主任xx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更加朴实更加实效的语文课。整节课,张老师就以一篇课文,一支笔,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学习作家冯骥才是如何抓住动词去传达动物们的内心。张老师引导得自然、亲切,自己还深入到角色中和学生互演,生动有趣地传达珍珠鸟是如何由警惕—胆大—依赖—不舍,层层推进揭示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期间对于如何圈住关键动词和关键词语很值得借鉴,这就是语文课中该教学的内容。相信这样的教学交流会更加推进语文课堂的高效!
教学观摩活动心得15四月七日至十五日,系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的六位主讲教师都是我系各学科教学领域的杰出代表。由于自己每周一上午一、二节有教学任务,这次我一共听了四位老师的课。
这四位老师的课给我最突出的总体的印象是——和谐,美学意义的和谐。和谐,简言之,就是多样的统一。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这四位老师之间的外在的和谐。她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教学向度上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张丽老师的“外国文学”基础课给人以“澄江静如练”的浑融、流畅的美感;白朝霞老师的“修辞学”选修课具有俯瞰学术前沿的洒脱与温婉的亲和力;赵卫老师的“语言学概论”基础课举重若轻,语言特别清晰优美;王君泽老师的“文学理论”基础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声情并茂,学生学习兴味盎然。以上这四位老师的不同的教学风格又统一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感性与理性交融,向善与求美并重的总体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是这四位老师各自教学过程的内在的和谐。比如教学进度的快与慢、教学内容的详与略、教学语言的严谨与鲜活等,她们对以上几种对立的关系,都拿捏得很有分寸感,进而在对立中达成了和谐。我觉得,他们的独具的教学风格是不容易学习的,同时也不必去机械的模仿;而她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游刃有余的分寸感,却是值得我认真学习,努力追求的。
下面是我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三点心得体会。
首先,要想教好文学课,教师必须要有生活。文学的功能很多,我认为,最基本的是通过阅读、学习、研究文学作品,使广大读者们、学习者们、研究者们心中增添更多的善意、更多的美感、从而更加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我认为,这同时也应该是高校文学课教学的一大基本任务。具体到古代文学教学,关键一点,就是要尽力引发古今共鸣。使学生觉得古人的生活场景和心灵世界是与我们今人息息相通的,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了无生气的老古董,可以同其喜怒哀乐而不是相隔渺茫。要达到古今共鸣,要使古人、自己、学生心灵的琴弦一起颤动,教师必须首先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人生体验,要有一双视野宽广的探寻美的眼睛,而且这种积累、体验与探寻应该与生命相始终。共鸣有了,感动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一堂课活了,一门课程活了,麻木的颓废的心灵也就减少了。举两个例子。比如,前段时间在讲苏轼的七绝《海棠》时,我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学苑广场弧形小路边的几棵“西府海棠”正在怒放,花朵满树,好看之极。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里都跳跃着一睹海棠芳容的渴望;相信亲眼看过之后,他们会对苏轼“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痴情理解得更为深刻,对一花一草,乃至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会随之更深一层。附带说一下,我查对过几个苏诗的重要注本,诗中的海棠,就是“西府海棠”。又如,近期如果讲杜甫的《羌村三首》,若能勾连一下512汶川特大震灾中人们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场景与温情,尽管前者是战乱而后者是天灾,性质与祸害程度有所差别,但相信学生们也会对杜诗中“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等诗句,产生更为切近的体会与更为深沉的感动。
其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感性做基础,理性为升华,对于教学内容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作出理性的梳理和总结。
最后,培养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倡导不同观点和意见之间的讨论和共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敬亲、尊师、爱书,又要不惟亲、不惟师、不惟书。